作者: 馬源劭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9-09 08:45
“共產黨立下了鋼鐵志,領導祖國煥然新……”9月8日清晨,鄆城縣,80歲的李桂蓮老人坐在自家小院里,輕輕哼唱著自己剛改編的民歌。
歌聲飄過院子,拂過墻上那張發黃的遺像——她的長子張德山,已在鄆城縣革命烈士陵園長眠了40個春秋。
9月3日,李桂蓮的次子張德海作為烈士家屬代表之一,參加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觀禮。返家后,他第一件事就是來到母親面前說:“娘,我替大哥看到了祖國如今的繁榮昌盛。”
時間回溯至1985年夏,云南老山前線1072高地。年僅20歲的戰士張德山原本是35282部隊77分隊預備隊員,然而,目睹高地因激戰而減員嚴重,他毅然寫下請戰書,主動請求奔赴最前沿參戰。在戰斗中,他積極參與各項戰斗任務,無畏艱難險阻、流血犧牲。7月26日,他不幸在敵軍猛烈的炮火襲擊中英勇獻身,將青春永遠定格在了南疆的紅土地上。
“不給祖國爭光,我不回家;不給父母爭光,我不回家。”這是張德山最后一封家書中的話語。40年過去了,李桂蓮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出兒子的錚錚誓言,淚水在她臉上無聲地滑落。
張德海告訴記者,大哥犧牲后的整整20年里,母親從不看電視,連走路都躲著人。后來,看著國家越來越強盛,日子越過越好,老人也漸漸解開心結,開始關注起了電視新聞,特別是國家發展成就和國際局勢報道。她說:“我要好好活著,看祖國發展壯大,這才能對得起德山的犧牲。”
烈士張德山一家是一個普通的家庭,卻蘊含著不普通的家國情懷、紅色家風。
李桂蓮的父親李新忠1944年入黨,曾在魯西南地區組織群眾抗日。丈夫張宜發是縣里有名的農業農藝師,畢生致力于良種培育和技術推廣。
“80年代,父親搞玉米試驗時,把家里兩畝半地作為試驗田,分成60塊試驗區域,每塊地種什么品種、施多少肥,都要精確到克。”張德海記得,為培育良種,父親帶著全家人齊上陣,做農活、收集樣本、記錄數據,“父親曾說,搞農業就像打仗,一點都馬虎不得。”1991年,張宜發因培育出創全市紀錄的畝產1800斤的玉米品種,榮獲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。
“政府曾獎勵過化肥、柴油和一個大彩電,他全部貢獻給了集體。”張德海說,父親2012年去世時,留下的只有一摞獲獎證書和一堆試驗數據。
到了李桂蓮老人這里,她的傳承方式格外特別——編紅歌。老人不識字,卻能用民歌小調唱出家國情懷。說著,她又哼唱起來:“80老人進花園,手扶花枝笑開顏,如今吃穿甜又暖,人老也能轉少年!”她說,她父親撒下了革命種,老伴撒糧種,兒子德山撒忠烈種,這些種都在地里長著。
這份紅色家風、奉獻精神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。張德海在鄆城縣服務行業工作30余年,曾獲市五一勞動獎章。他管理的酒店是全縣首家三星級賓館,接待過無數外地客商、游客。他說,自己工作中始終秉持著紅色家風和大哥那種“不給家鄉丟臉”的倔強勁頭。
張德山一家的紅色家風,不僅在血脈中延續,更在行動中得以彰顯。硝煙雖已遠去,精神卻長存不息。正是無數像張德山這樣的家庭,憑借他們的選擇與堅守,構筑起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,在新時代的征途上持續書寫著愛國奉獻的動人篇章。
文/圖 記者 馬源劭